八字算命大师(周易测生辰八字算命)

2023-09-29 06:39:29
每日星座运势查询 > 八字算命 > 八字算命大师(周易测生辰八字算命)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八字算命大师,以及周易测生辰八字算命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此人是民国著名算命大师,算出自己会早死,最后果真应验

算命自古以来就有,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但是大部分人对此还是充满敬畏的,毕竟命运无常充满变数,所以很多人都想让算命大师为自己算上一卦,以此为以后的命运走向有一个基本预判。

在民国时期就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算命大师,算出自己会早死,最后果真应验,这位算命大师就是林庚白,林庚白的身份众多,他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热心政治的人物,但是最为让他名声大噪的就是他算命的本事了。

由于他算命奇准,当时的许多民国政要都去找他算命。据说他曾预言徐志摩会死于非命,后来徐志摩果然死于空难。

一般来说,都讲究医者不自医,算命看相的人都不会给自己算命的,但是林庚白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居然开始给自己算起了命,

算出来的结果是:命中有一吉一凶。吉是指他能娶到才貌双全的妻子。果然,他最终与年龄比他小20岁的才女诗人林北丽结婚。林北丽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堂妹,诗画琴棋样样精通,尤擅长于旧体诗,能娶到这样的妻子当然是大吉了。凶是指他45岁有一大劫,活不过五十岁。

知道自己的命理后,林庚白整天过得提心吊胆。1937年,南京陷落,林庚白携妻子迁武汉、重庆。每次日军轰炸后,他都要将自己的八字重新推算一遍,希望能找到破解之法。林虽然精于算命,却不通面相。在重庆期间,林庚白碰到一位看相名家陶半梅,林庚白请他为自己看相。陶半梅看过之后认会他会死于非命,劝他到乡下暂避。

事后,林庚白结合陶半梅的看法,又从自己八字里发现了一线“生机”:如果能到没有战争的南方去,或许能逃过一劫。于是,林庚白决定到香港去避难。1941年12月1日,林庚白携妻子从重庆乘飞机赴香港。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2月8日,即林庚白到达香港仅一周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美英宣战,随后侵占香港。

12月19日下午,林庚白出门购买食品,被附近的日本宪兵发现,喝令林庚白停住接受检查,林庚白由于心里害怕,反而回身朝居所方向惊走,日军当即开枪,子弹从身后穿入击中心脏,林庚白当场毙命。一代才子诗人就这样命丧日军之手,年仅四十五岁,与他此前的推算刚好相合。

李向东:紫薇斗数与四柱八字的区别

平时有很多人问我“紫薇斗数”与“四柱八字”有什么区别?学哪个更好?

事实上,二者没有谁好谁坏,只是两种不同的术易模型而已,各有千秋,易友最好都能兼习,至于区别,对于初级的易学爱好者,为了能增进了解,本文介绍如下,如有疏漏还望各位易友斧正。

一、历史发展不同

紫薇斗数自古多在皇族雅士间流传,流传时间及范围都有限,所以门派分化相对四柱八字而言较少。

四柱八字由于难易程度,模式特性等诸多原因,早已被民间广为使用,故流派繁多,且鱼龙混杂。

二、术易模型不同

紫薇斗数以十二宫盘为模型,每个宫盘按星而现,分析命盘皆以每宫之星吉凶克化而论。

四柱八字由年月日时,每柱二字,共八字构成,分析命盘则以天干地支的五行流通兼以神煞等,断论吉凶。

三、掌握人群不同

紫薇斗数,文化程度低者很难理解并掌握那些星性论法,一般会者多为文人雅士,更不要谈及断论吉凶等实际应用了。

四柱八字,掌握人群则比较复杂,什么阶层的人都有,偶有农村妇女大字不识,也有会看八字的(当然一般水平都不高)。没听说过哪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家庭主妇精通紫微斗数。

当然两者如果达到一定造诣,则必然对掌握者的文化、人生阅历及实践水平均有极高的要求。简而言之,就是八字的门槛比较低。

四、学论体系开放度不同

紫薇斗数为一种比较完善的学论体系,信息量较大。一般不需要借助其他的预测模型。

四柱八字从一开始的“一柱论命”发展到后来的日干为主,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因为构模元素为天干地支,故直接可以与六爻、梅花等预测模式结合使用。

五、学论名词互有借鉴

紫薇斗数自成一系,且学论体系开放度并不大,所以借鉴其他模型断法甚至名字移接使用较少。

四柱八字当中的“夫妻宫”等词实则均是紫薇斗数等同系列多宫盘断命模型的一种断论借鉴,四柱八字模型本身并没有“夫妻宫”的明显标注,这种断论方法只是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才会体现出来。

六、断法各异

如果仅以排人命盘论断而言,不涉及卜占使用,虽然二者都是通过某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推导出命盘模型,但实际的易理运用还是各有差异,只有深入学习二者才能有所体悟,这里不加赘述。

七、盘错影响不同

一般实际论断过程当中,大部分人因为搞不清出生时辰,则多会出现排盘不准的情况,继而直接影响断论。

紫薇斗数,一旦时辰搞错,则满盘皆错,直接影响断论结果。

四柱八字,一旦时辰搞错,顶多是最后一柱搞错,凭借前三柱,有时还是能断准一些事情。

八、学术外延不同

紫薇斗数,深入学习之后,可以继续接触一些西洋星象,学理模式差异性比四柱八字与星座来说较小。

四柱八字,一旦深入学习,对于学习六爻、梅花等卜术均会有很大助益,因为很多断论应用可以互通。

苏轼去世前路过南华寺,拜谒六祖真身后大哭,临终留八字总结一生

公元1101年7月,抵达常州一个月的北宋文豪苏轼,在临终之际留下了八个字,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吾生不恶,死必不坠。”

他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跪倒在病榻前,听到父亲的这句话泣不成声。苏轼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十分坦然,他认为自己一辈子都没伤害过别人,死后一定不会坠入地狱。而且,他还交代身旁的三个儿子,叫他们千万不要哭泣,任由自己平静地离去。

倒是其好友维琳和尚在一旁十分紧张,大声地嘱咐气若游丝的苏轼。

“你千万别走错路,忘记了去西天呐!”

东坡居士听到这句话后十分平静,回答说:“能不能去也由不得我啊,要是我刻意追求,那就肯定去不了了。”

说罢,他的眼睛就慢慢合上了,长子苏迈见状连忙上前询问有无其他嘱咐,老居士再无一语。顷刻之间,一代文豪巨星就此陨落,整个北宋的天空因此变得黯淡。

佛教诗词系列第六章

而在短短的半个多月之前,苏轼面对常州百姓的围观欢迎,还十分豁达地自嘲:“可不要把我看死了呀!”(按:莫看杀轼否)

这样的一个人,的确如同他自己所总结的那样,一辈子都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情。

“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这不仅是苏东坡内心深处的独白,也是他一生磊落洒脱的真实写照。然而,苏轼的真实境遇并非像他笔下的诗词那般美好,反倒是险象环生、杀机四伏。在悲欣交集的过往中,这位伟大的人物也不断地成长着,直到寻找到人生的归途。

曹溪大师惠能真身所在的南华寺,无疑是苏轼人生旅途中至关重要的一站。他晚年先后三次到此拜谒,留下了禅宗史上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1094年,年近花甲的苏轼被贬到了惠州,他在外放途中第一次来到了南华寺。在住持重辩长老的带领下,东坡居士见到了曹溪大师的真身,俯身拜谒后不禁泪如雨下。

苏轼

那么,初到南华的苏轼为何在拜谒后大哭?他到底感悟到什么呢?这首《南华寺》其实就说明了问题。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宋端明学士苏公轼,绍圣元年甲戌八月过南华,作书《苏程庵铭》。”(《曹溪通志·卷五》)

在北宋高级官吏中,并非只有苏轼一人被贬到岭南,上上下下加起来超过了30人。原因就是1094年宋哲宗亲政后,章悖、安焘等人掌握了朝中大权,他们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和内容。

由此,包括苏轼在内所谓“元祐党人”,自然而然地首当其冲。他们给东坡定的罪名是“讥讽先朝”,这其实纯属子虚乌有,但官场的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苏轼一行人过大庾岭后抵达今天的广东境内,在黄昏时刻抵达曲江北部的韶石,传说此地因舜帝南巡而得名。正好他的表弟程德孺在韶州做官,因此苏轼趁此机会到了南华寺,他受到了住持长老重辩的热情招待。

宋哲宗

众所周知,南华寺是惠能大师弘法的道场以及化身地,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苏轼一直与佛教尤其是禅宗,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他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主动提出拜谒曹溪大师真身。

重辩长老与一行人作为陪同,举行了十分庄重的仪式,众人斋戒沐浴后顶礼膜拜。已经年近花甲的东坡居士十分激动,他跪倒在地后嚎啕大哭,并写下了著名的《南华寺》一诗。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六祖真身面容安详地端坐于塔中,问我苏东坡这一生到底有什么感悟。我苏轼之所以要拜谒祖师,就是为了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啊。真是羡慕惠明和尚那样的人,能得到大师的亲自指点,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体悟大道。

苏轼啊苏轼,你也本是累世修行的佛子,只因一念之差而堕入凡尘。如今一睹祖师尊容,我感动到眼泪和雨水一样流个不停。愿您哀悯如此愚顽的我,用潺潺流动的曹溪之水,洗去我对这红尘俗世的眷恋和执著吧!

六祖法身

“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连六祖当年也说不清楚,他只用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比喻,表达“指月得月”之后的感悟。

然而,这并非是苏轼的境界,此时的他虽欲寻求“本来面目”,但实际上仍有着“勃勃野心”。无论是从这首诗中国的末尾一句,还是从其被贬惠州时留下的诗文,都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被人称道为豁达洒脱的荔枝诗,描绘少女天真而脍炙人口的蝶恋花,都透露着对抗与不甘。你把我贬到岭南惠州这样瘴气遍布的地方,我偏偏要饱尝美味的荔枝,还写诗广而告之。你以为我在写少女吗?其实我写的是不得志的苏轼啊,无情的人儿啊,怎么就看不懂一片真心?

南华寺

其实,此时的苏轼,还与早年被贬黄州时的心境一样。所谓豁达,不过是外物刺激之下转移了注意力,“东坡居士”其实并未悟到佛法三昧。

在黄州城东暂住之时,他说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然飘逸卓绝,但心中块垒仍分明,可谓是不吐不快。翌年春暖花开,工资微薄的他带着一家人到城东散步,发现一块荒地后便向当地官府申请,开荒种地以补贴家用,故而号为“东坡居士”。

东坡在黄州闲暇时戴着斗笠、挥舞着锄头种地,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使其皮肤黝黑成古铜色,两鬓斑白又瘦弱异常,老百姓根本认不出这样的农夫竟是苏学士。他攒到钱后就拿去买酒,每次都喝得伶仃大醉,醉后就将一腔心事诉诸笔墨。

料峭春风吹酒醒、夜饮东坡醒复醉、一樽还酹江月......这些脍炙人口的句子,都离不开一个“酒”字。除了饮酒之外,苏轼还每天吃肉,写下了著名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成了“东坡肉”的烹煮秘诀。

东坡饮酒

当然,他还享受美人陪伴的生活,大言不惭地宣称“万般皆可戒,唯戒色最难”。自己好色就算了,苏轼还“连累”了汉朝时期的古人苏武。

“苏武当年出使匈奴,不怕冷、不怕饿、不怕死,是一条铁铮铮的汉子。然而,他毕竟按捺不住寂寞,与匈奴女子生了孩子。由此可见,女色这件事情,我们这样的凡人是戒不掉的。”

除了诗酒、美食和佳人之外,苏轼甚至还学会了“嗑药”,也就是效仿魏晋时期的名士服用“热药”。这些都是古代文人聊以慰藉心灵的倚仗,然而,东坡居士也深知自己无从顿悟,因此才会在拜谒六祖真身时痛哭流涕。

而他真正意义上臻入化境,还要在7年以后,也就是结束了漫长的岭南(含今海南)流放之旅后。

契阔死生,亡丧九口

苏轼在惠州生活了近3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最爱的侍妾朝云病逝。34岁的朝云相伴苏轼长达23年,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王朝云像

朝云虽然是封建社会身份低微的侍妾,但她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不单是因为其与苏轼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才女。朝云擅长书法,尤其在楷书上十分有造诣,而且精通佛学。

临终之时,她诵出《金刚经》中的“六如偈”,覆盖其墓穴之上的亭子也就被称为“六如亭”。朝云墓和六如亭如今还在,且按照宋代风格修葺一新,两侧的楹联为苏轼所作。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一肚子不合时宜”,是朝云对苏轼最好的总结,两人相知相悦,本是神仙一般的眷侣。如今王朝云也因感染时疫离世,晚年的东坡陷入了无比的落寞当中,他为这位陪伴自己万里的爱人写下了墓志铭。

金刚经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在《惠州荐朝云疏》这篇悼文中,白发苍苍的苏轼深情款款,追忆了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的情义,同时还表达了对其往生西方的祝愿。此后,苏轼还写下了多篇诗文悼念,文字中饱含对这位红颜知己的眷恋与不舍。

苏轼一生中爱过三位女子,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是他在四川老家迎娶的。不过王弗在26岁的时候就病故了,次年苏洵在开封病逝,苏轼与苏辙两兄弟扶灵回乡安葬父亲。三年丁忧期满后,苏轼就续娶了亡妻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同年12月两人出川后就再也没回过故乡。

王闰之与苏轼夫妻26年,在开封染病不幸离世,享年46岁。王闰之去世3年以后,王朝云又不幸离世,这对苏轼的打击可谓非常大。

然而,这还仅仅是磨难的开始,王朝云离去的次年,苏轼从惠州被贬到了儋州。他与幼子苏过6月渡海至海南岛上,接受着命运安排的一切。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句洒脱的诗句背后,其实饱含着一位白发老叟的血泪。从1094年到1100年,苏轼身边多位至亲好友先后离世,从惠州到儋州的贬谪之行,使其几乎放弃了自己生还的希望。不过终究是造化弄人,1100年1月宋哲宗病逝后,其弟弟赵佶继位,苏轼又被调离了海南岛。

他在6月份离开海南,7月中下旬抵达广西廉州赴任,不久后又改为舒州团练副使。由此,苏轼开始踏上了属于北归之路,他在同年十二月十九日第二次抵达韶关南华寺。然而,此次前来却是物是人非,住持重辩长老已经圆寂两年之久了。

东坡居士只好在长老的舍利塔前,摆上各种瓜果香花祭奠,还写下诗文追忆了自己与重辩长老的因缘。除了追忆长老外,苏轼还回顾了自己这些年的境遇,在瞻仰六祖功德塔后写下了一段文字。

苏轼在黄州

“伏以窜流岭海,前后七年;契阔生死,丧亡九口。以前世罪业,应堕恶道,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今兹北还,粗生有望。伏愿六祖真空大鉴禅师,示大慈愍,出普光明,怜幼稚之何辜,除其疾;念余年之无几,赐以安闲。轼敢不自求本心,永离诸障,期成道果,以服佛恩。”

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还能活着返回,这7年的经历令其百感交集。自贬谪到岭南以来,多位亲友相继离自己而去,他开始深信因果。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宿世恶业现前的结果,故而自己一生才忧患多于常人。

现在北还有一线生机,年迈的苏轼向六祖大师请求,希望自己能够摆脱疾病的困扰。多年饮酒食肉的放荡生活,使得苏大学士患上了严重的痔疮,折磨得他痛不欲生。苏轼说自己反正也没几年寿命了,但愿能够安闲地走完余生。

当然,此时的他将佛教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此作为自己晚年的归宿。而除了曹溪禅宗之外,远在千里之外的庐山东林寺净宗,也是苏轼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溪绝唱,东林遗风

遇赦北还的苏轼,在南华寺写品尝了曹溪水、观瞻了六祖袈裟,完完全全地将此作为“真依”。而“禅净合流”作为宋朝释教的风气,自然也深刻地影响到了苏轼,有诗为证。

曹溪绝唱

“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

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

毫无疑问,苏轼与庐山是有缘的,他早年曾写下著名的《题西林壁》,即“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一首。而西林寺与相隔不远的东林寺,同为庐山脚下的历史名刹,前者因苏轼名扬天下,后者则因庐山慧远大师遗风不绝。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出生与雁门楼烦的慧远大师,俗家姓贾,是家境殷实、学富五车的才子。他23岁的时候跑到襄阳释道安处听讲《般若经》,大受感动,于是便削发为僧,成为道安门下的弟子。

当时天下大乱,襄阳道安察觉到情况不对,就令弟子们分散到各处弘法。慧远选择南下,先到了荆州上明寺暂住,后来又看中了环境清幽的庐山,于是就将此处作为自己的修行地。他这个人非常有定力,《高僧传》称其“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是戒行精严的高僧。

许多人仰慕慧远的名望而追随他,庐山东林寺由此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北方的长安鸠摩罗什僧团平分秋色。不过,与罗什大师译经垂范后世不同,慧远大师的功绩在于净宗。

庐山慧远

公元402年,年近古稀的慧远在庐山般若云台精舍,与附近的虔诚居士120人结社。他们在阿弥陀佛像前供养香花且念佛,祈愿日后往生西方净土,这就是十分著名的“莲池结社”。由此,庐山东林寺被尊奉为莲宗祖庭,慧远被追为净宗初祖。

在唐朝中后期,“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已成为客观现实,净土信仰可谓是深入人心。包括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都从弥勒净土转向了弥陀净土,专心称念名号以求往生西方。而到了宋朝,禅宗和净宗的互相融合更是开一代风气,苏轼作为那个时代的人,肯定要受其影响。

他第二次来到南华寺的时候,就向寺中的僧人询问净宗理论,并且得到了非常专业的回答。而没过多久,苏轼又第三次来到南华寺,除了向僧众们道别外,他还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

“善哉彼上人,了知明镜台。欢然不我厌,肯致远公怀。

莞尔无心云,胡为出岫来。一堂安寂灭,卒岁扃苍苔。”

东坡居士说,自己的内心就如同明镜一般纤尘不染,他要秉承慧远大师的东林遗风。同时代的陶渊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来形容自己的境界,苏轼认为自己的境界比他还要高一些。

归去来兮

他并没有被生活的琐碎和磨难征服,而是放下了一切分别,走向更为完满的归途。7年之前,他第一次拜谒六祖时泪流满面,为的是寻求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如今,这本来面目就在咫尺之间,它与东坡居士一同走上了北归之路。

曹溪之水荡涤着风霜旅人的灵魂,东林之风指引着迷途游子的归途。

公元1101年农历6月15日,常州百姓倾巢出动,站在运河两旁等待着苏学士的到来。而苏轼则坐在船舱当中,向在座的朋友们打趣道:“可别把我看死了呀!”

结果一语成谶,7月14日之后的苏东坡高烧不退,牙齿间出血不止。以现代学者的考证,他当时患上了细菌性传染病痢疾,这在古代基本上是无药可救的。苏轼自己好像也知道治不好,停掉了一切医生开的药方,只喝人参、茯苓、麦门冬三种药材煮的水。

其好友钱世雄见苏轼日益衰弱,四处寻医找来了一副“神药”,结果东坡拒绝服用。18日,自知时日无多的苏轼将三个儿子叫到身旁,用八个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我一辈子都没干过亏心事,死后必定不会堕入地狱。到时候你们可千万别哭,就让我安然地离去吧!”

苏轼终老之地

孩子们知道父亲的性格,也只好含着泪水点头答应了。3天以后,气若游丝的苏轼开始回光返照,居然能做起来与人交谈,还能勉强写一点字。他的好友径山寺和尚维琳,连续几天都来探病,同时还引导其做好最终的准备。

“死与生不过是很小的事情!”

苏轼倒是非常坦然,没有抗拒也没有哀戚。7月28日,他的上身变得无比燥热,下身却冰凉无比,整个人连呼吸都十分吃力。眼见东坡居士无力回天,维琳等人昼夜守在他身边,终于挨到了28日。

“千万别忘记了西方的事!”维琳大声地提醒着,让苏轼记得临终一念。

“西方不是没有,但用不得力。”气若游丝的东坡回答道,维琳和尚听后就不再出声了。不过,他的好友钱世雄依旧不解,凑到其耳畔大声说“那你就更该用力了。”

“用力就错了。”苏轼回答。

“你一辈子都在学佛,怎么紧要关头反而糊涂了呢?”钱世雄十分不能理解,依旧凑到其耳边询问。

“这句话我也不要听!”说完后没过多久,苏轼就与世长辞了。

12年后,苏轼的弟弟苏辙也离开了人世,又过了15年,北宋王朝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国祚168年。尘归尘,土归土,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不复存在,时代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着,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随缘赞赏

作者:piikee | 分类:八字算命 | 浏览:42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