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鬼谷算命生辰八字详解,以及算命生辰八字免费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鬼谷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道家著作,作者为鬼谷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该书不仅涉及到哲学,还涉及到政治和治理,是一本兼具高深哲学思想和治理实践的经典著作。
《鬼谷子》一书不同于其他露骨的道家经典著作,它的文风比较难懂,涉及到了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本流传度非常普遍的书籍。这本书不是一本写给每个人的悖论式表述的智者心理学,更重要的是,在文字中蕴含的实践性建议和高深的政治思想。以下是关于《鬼谷子》的几个方面的深入探讨:
道家哲学思想
《鬼谷子》的道家哲学思想非常深刻。书中指出,万物互生互息,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用“非有所‘变’,则有所不生”表达了生命的社会性和不确定性。鬼谷子还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表达的是道家对命运和自然的认识。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天命之下不可避免地遵从了自然法则,人们只能通过了解道的原则来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找到指引。
政治和治理
《鬼谷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政治和治理, 鬼谷子主张“兵法、法家和儒家合一”作为治国的方式。这里的兵法主要指军事和外交,法家包括了法律、刑罚、租税等部分,儒家则强调了道德和教育。他认为,“带兵者必先能制胜,制胜之法必要用险,万事以防为先”。这些思想在其当时的背景下是划时代的,它们随着时代の演进而逐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承载者之一。
“鬼谷子算命”
《鬼谷子》虽然没有正式的算命部分,但它的个别内容被人们解读为算命的说明以及其他的预测和诠释。例如,在书中关于“五行”、“八字”、“纳甲”等等,都可以被视为传统的算命学的一部分,原因是《鬼谷子》的作者是一位智者,一位对神秘事物充满兴趣的人。在此基础之上,他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了书中的一些高深哲学观点和推论。
总之,《鬼谷子》不仅仅是一本道家经典,它是一本高深的哲学著作,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学说和政治治理,充满了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和思考,是一本智慧和实践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避谶”一词在一档音乐类型的综艺节目中被提及,虽说“避谶”是一种带有死亡情结的现代说法,但追溯其起源,谶纬之学也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产物,甚至是东汉时期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
所谓“谶”指的就是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虽说带有古代的神学色彩,但是历史上关于谶语的记叙却不在少数。
当年,庞涓下山前,鬼谷子就送给了他八字谶语——“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最后竟然一语成谶。
那么从“荣”到“瘁”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引起如此巨大的转变呢?
拜师鬼谷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和纵横家,鬼谷子以一己之力创建了鬼谷门派,堪称旷世奇才。
然而,对于鬼谷子这个人,在古代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存在。
自鬼谷子出世以来,至今两千多年,史书上对其的记载都是只言片语、更加凸显该人之神秘。
都说“人无完人”,而鬼谷子却能够精通百家学问,无论兵术、谋略、数学、医学还是教育,都可以称之为行家,这种人才不愧为“千古奇才”
对于鬼谷子此人,民间向来都是众说纷纭,人们对于他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
而且随着鬼谷子的形象不断深化,人们甚至将其升华到了隐居在世外的高人、神仙。
但就算是这样神秘,鬼谷子的纵横之术在列国仍然能广为流传,引得众多有志之士前来拜师学习,这足以见得鬼谷子的本事之大。
鬼谷子这一“隐居之士”总给人一种看破世事,却又不说破的感觉,读《鬼谷子》要慢慢感悟,他不仅在军政、兵术上才能国人,而且在思想上看得深远,甚至在教育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相传鬼谷子在历史上有五百多位弟子,其中庞涓和孙膑相爱相杀的故事家喻户晓,那么这其中又有什么渊源呢?
庞涓和孙膑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天赋异禀的两人关系要好,共同学习钻研兵术,并相约:日后其中哪个人先发迹,就要提携另外一人。
此时的两人亲如手足兄弟,他们能力相差不大,但性格却是完全不同。
庞涓容易骄傲自大,而孙膑就比较踏实。
战国时期的魏国国力强盛,重用军事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庞涓得知魏国正在招纳贤士,心高气盛的庞涓认为自己完全有实力胜任,便决定拜别师父鬼谷子,下山出仕魏国。
遇羊而荣鬼谷子见庞涓富有斗志、去意已决,也便不再阻拦。
只是鬼谷子最后想用自己算命的本领,给庞涓算一卦,替庞涓找寻出此去之路的阻碍,也算是鬼谷子作为师傅能帮他的最后一把了。
然而,鬼谷子算的这一卦,就是让庞涓出去找一朵花。
单凭找到的花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前程吗?
换作别人你大可以不信,可是这是鬼谷子。
后来也再次证明鬼谷子的算命本领名不虚传。
当时,庞涓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只找到一株枯萎的小花。
庞涓心中深觉这株花跟才华横溢的自己并不相配,但碍于没有找到其他的花,只能将其藏在怀中。
待鬼谷子询问时,他才磨磨唧唧地将此花拿出来充数。
通过这株开了十二朵小花的花株,鬼谷子算出这预示着庞涓有着顺风顺水的十二年,这十二年里,他会步步高升。
而在鬼谷中采得枯萎的花,“鬼”旁带着“委”,庞涓和魏国必然有着缘分。
鬼谷子有“命士”这一形象,这从他写过多部命书就可以看出,而他在庞涓下山前给了庞涓八字谶语——“遇羊而荣,遇马而瘁”,又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说法。
那么,究竟是鬼谷子有看透命运,精准占卜的能力,还是说如此富有智慧的鬼谷子,早就在庞涓求学过程中看透此人了呢?
而后,庞涓便下山而去,前往魏国后,如愿以偿被引荐入朝。
庞涓进入魏国的那时,魏惠王正命令着要蒸羊肉这道菜,庞涓听到心里乐开了花,这不正好应验了师父对他所说的话吗?
这时候,庞涓想起师父说的“遇羊而荣”,想必自己的“荣华富贵”马上就要开始了。
不久之后,庞涓果然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发挥,一路顺顺利利地当上了魏国大将。
师傅的话果真成真了,这正是“遇羊而荣”!
庞涓发迹后没有忘记和孙膑的承诺,如果说这是他作为兄弟的本分,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显现出他人性中按耐不住的恶。
庞涓将孙膑推荐给了魏惠王,但他心中时时刻刻存有顾忌,庞涓也知道孙膑和自己同出于名师门下,孙膑的军事才能不比他差。
他越想越怕,既然曾经的承诺已经实现,接下来谁也不欠谁,可别怪我无情了。
毕竟,下了山入了朝,此后就是各凭本事了。
庞涓索性心一横,开始密谋如何陷害孙膑。
后来,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一怒之下,不分青红皂白,决定杀了孙膑。
此时,庞涓又假意安慰孙膑为他求情,演得一出好戏,把深陷局中的孙膑耍得团团转。
最后,孙膑被处以膑刑和黥刑,知道这是庞涓的诡计后,孙膑悔恨交加,也在暗中寻找新的机会。
遇马而瘁很快,孙膑重回战场的契机就来了。
彼时齐国使者来魏国进行交流,孙膑抓住这个机会,暗地里与秦国使者秘密相见,真挚的语言和情感打动了这个齐国使者,被触动的齐国使者也决定在离开时,将孙膑偷偷带出魏国。
就这样孙膑来到了齐国,这也意味着孙膑和庞涓走上了敌对的道路。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孙膑本就才华横溢,来到了齐国之后,没有了庞涓的阻碍,更是大放异彩,得到了田忌的赏识。
战争影响着国家的兴衰生乱,尤其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各国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一点就着,就比如为魏国和赵国。
在桂陵之战中,田忌和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平息了战争。
可是,没过多久,韩国又再次深陷危险。
韩昭侯派人向齐国求救,孙膑又故技重施,又采用了“围魏救韩”。
果然这招又起了很好的效果。
正所谓“出其不意”,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两国交战时,孙膑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采用逆向思维,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最终大获全胜。
而这也告诉了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冷静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局限在固有思维当中。
此时魏国撤军回朝,而齐军向西进军,庞涓独立专行,轻视齐军,再加上齐军平时畏敌的表现,庞涓更加没有顾忌,带领魏军直追齐军。
战国时期有名的马陵之战于此正式拉开帷幕,孙膑又怕庞涓发现不对劲,便用“减灶法”,进一步降低敌人警惕,一步步诱敌深入。
等魏军来到马陵,天色也暗了,此时庞涓看到前方有棵大树被剥了皮,庞涓慢慢靠近,查看树皮上的内容。
定睛一看,这树上竟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
这时庞涓才发现自己中计,却为时已晚。
霎时间,马陵道万弩并发,庞涓见败局已定,便拔剑自刎。
失去主帅的魏军瞬间乱成一团,溃不成军。
马陵之战到此结束,也正好应验了鬼谷子所说的“遇马而瘁”。
结局的荒诞性,令人不禁感叹鬼谷子的预言神乎其神。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实孙膑打的一直是心理战,他利用了庞涓自负的心理,制造假象,引诱庞涓一步步掉入陷阱,庞涓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其实,这个圈套一直套在庞涓自己身上,他心胸狭窄、高傲自大。
这也说明,在军事上可以果断但绝不能武断,因为一个决定可以关乎一整个国家的存亡,而庞涓太过冲动轻敌,以至于中了埋伏,将自己逼入绝境。
庞涓的“荣”和“瘁”竟在鬼谷子短短八字中一一应验,其实庞涓“遇羊而荣,遇马而瘁”早已有迹可循。
当时本应交情甚好、感情深厚的结义弟兄,最后却成为敌人,其实这段交情早就在庞涓的嫉妒心下悄悄变质。
羡慕、嫉妒的情感都是人之常情,但选择正确的方式对待才是更重要的。
虽说孙膑和庞涓两人出自同一师,但两人的心胸、眼光和格局注定了两人的命运。
涉及利益必然少不了竞争,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如何做到和平发展,这一直都是困扰当下年轻人的问题。
悠悠历史,启迪智慧。
遇到更强大的人,不必自卑,也不能过于盲目自大,轻视对方,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升自我才是硬道理,很显然庞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凭他的才华横溢,只要有地方施展定会受到赏识,而他的性格鲁莽自大,心胸狭窄,他的结局早已有迹可循。
参考文献:林嵩《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谶语与古代小说结构关系初探》
夏丹妮《鬼谷子形象的流变及其文学影响》